|
本帖最后由 xmchenph 于 2022-3-20 02:49 編輯
啊 找到心靈家園了!,F在快被微博和b站的年輕人給氣死了。。明明講出來的線路歷史錯的一塌糊涂底下還有一片“膜權威”的回復真實口區。隨便回了一句“202剛開通時是同安開的”被噴成篩子,然而是真的坐過,撕了特運同安的無人售票的票。
3-11歲的時候住金雞亭,正好在蓮前東西交匯的這邊。據父母說學認字和數字都是看公交車。
4-5歲那會兒身體不是很好各種跑中山醫院都是坐鉸接30路,于是就給我感覺好像鉸接用了很長很長時間 - 但看大神記載好像就2年?后來30無空調用的那個黃海感覺沒用到報廢就換大站快線金龍了?
19路當時去青少年宮的救星啊,不然都要去文灶轉車。猶記得很清楚有個同學的媽媽當時一直叮囑“19路7點45有一班吼”
19路開局是亞星無空調藍玻璃,后來吃4路增加了空調車復線這個配置,不久30也增加了空調復線。也就是后來即使是去掉廈頭B尾依然能看到19A/B線(和30A/B線)的原因,F19路就是空調復線的勝利。
19無空調后來又買了一批亞星,但是玻璃是白的,前門邊上的燈箱放在窗下沿。后來應該是用到了金龍金旅型號后綴排列組合時代。
19空調比較精彩。一開始是當時的45同款(不好意思長江系記不住型號代碼)但是藍色涂裝,座椅是藍色的亞星同款,記得特別硬,但是很別致。不久這批就給出島車了,換成了和96一起用的長江子彈頭,當時剛坐上這個車的時候一眼望去找不到投幣機。再后來用上了71路也是一手的金旅11米,不過71是白色漆,19是綠色漆,同型號后來108也引入了(現在在海外,坐著奔馳citaro特別有當年這款車的感覺)然后也是用到了如今的排列組合時代。
37路的長江真的神車,開的特別穩,走金尚路就有種BRT的感覺,而且記得是第一款車門低踏步的車?(后來13/43/36/85那款長江也是)現在的金龍金旅也才剛剛開始有這種設定。
以前還經常從金雞亭要去廈大上課,直到快搬走前17環線開通和96延伸胡里山才有直達,但是已經在來回轉車的快樂當中無法自拔,即使是直達開了也沒坐過幾次。以及偶爾會選擇29去前埔轉車,那真是盛宴。
順便 多年的困惑 29當時的車(前置發動機CJ6921G?)以及21的CJ6101除了前置發動機,發動機的聲音跟別的也不太一樣,比較溫柔一點,是因為燃料不同?
突然有一天去臥龍曉城坐車看到延伸至會展中心的26是本金雞亭住民最夢幻的體驗。雙巴第一排坐了幾百次,只有那段時間坐的26才是最香的。
28延伸到嶺兜以后一開始是亞星,然后變成特別破的CJ6922。好像是跟23路調換了。明明整個線路就是44但是數字突然變小。然后再拿了長江無空調8-9米的某款新車,只比48/86/98那款長江大一點點,也是為了占整個路程很小部分的東浦路尤其是鷺峰賓館那個小轉彎強行用小車,真的擠得就像早些年擠44路。后來才換了第二批黃色金龍6105(和31,83,96,97同一批。第一批是72后來8路那幾輛。第二批的乘坐體驗明顯不如第一批。)順便東浦38用的應該是CJ6922。跟28競爭的29號中巴應該是全廈門第一條換無人售票金龍車型的線路,那時候還是云頂巖-東浦-廈禾路-輪渡,用的折疊門,前門的造型是一扇特別肥的梯形+特別窄的矩形。這批最后出現應該是在512上。當時從金雞亭3號門出來直接上車。
95和98是同一批開通的,95的車記得不是一手而是48退?反正特別短小的CJ6101臉,后來給了91路。即使是后來升級也就只是換了個金龍9米,依然縮手縮腳。95這個數字在改完855后再也沒出現了。。感覺現在新路線都是從小的缺號開始。35,49,53-57這些沒填滿前應該是沒得看到95路重現了。
順便,以前有段時間收集公交車票,記得每個票都有4位數編號并且會不停更新,后來04年左右換成了12位數。市公共交通總公司的1塊有印象的是4284>4335>4400>4424>4465>4503。后來集團了分公司也有自己的每一種面額的12位地稅代碼。同安的1塊票有過4444的編號。社會中巴用的是運輸統一的票,在12號小巴上拿到過1塊5面額的票。
我發誓202剛開通絕對是同安開的,記得坐過一次去中洲溫泉。坐前排盯著同安的扇子形線路號貼紙看了很久,用的是雙開門的車型。201 202都給了海滄。(繼續思維跳躍,中洲島據說是陳嘉庚的祖籍!,F在變成要門票了)
91一開始是跟37一樣平鋪直敘金尚路(像極BRT的快1/2VS快6/5)后來為了增加趣味繞金山-枋湖-車管所-尚忠,反正就是打了三個來回。具體站名根據百度百科:
會展中心→明發新城→前埔村→國貿新城→華林→瑞景城潘宅→瑞景商業廣場→瑞景新村→東芳山莊→西林云頂→西林→禹洲花園→北大生物園→中孚花園→祥店→金山西里→國際山莊→第二福利院→穆厝東→吉家家世界→枋湖西路→枋湖村→梧桐→枋湖路→車管所→禾山派出所→尚忠→坂尚→坂上社→大湖→林后→機場。
39路是很小的時候去殿前看爺爺奶奶會坐的,去塘邊換27路,記得是小巴,然后變鷺馳1路。順便,鷺馳的車后來給了34路,然后34換了金龍粉色11米之后由于32的前置發動機長江退役以后給了32。34以前去湖里公園和湖里游泳館經常坐,以及34現在都換小車了完全可以恢復江頭北路-嶼浦路段,所謂”最后一公里“。。對
多年的困惑:16路萬壽路段只占了很小的部分,卻因此只能配小車,最大的不過黃海9米。近些年社區公交了何不讓社區公交解決萬壽路,解放16路的生產力。
14是現在17,F在的年輕人認知里根本沒有火車站-石泉干休所的14路和火車站-長安門的17路。新14終于有了,最新的區間是漁港東路-湖里車站。
記得47剛開通的時候跟29是一模一樣的線路,就是換了個數字和車型。難道那時候就在蹲云頂隧道了?
36,98,805頭尾都是東渡和前埔但36一直是最強勢的。感覺也是人為取消給地鐵讓道。(公交線路的最高境界:升華了地鐵)最新的115路感覺是在給取消88鋪路,但奈何軟件園鐵一樣的需求。
記得00年投洽會好像是一個分水嶺,會展中心啟用,19和91開通,19和30換亞星,17路變投洽會環線唯一一星期金雞亭-廈大有直達。感覺后來變集團了思明公司的線路很多會展線,不知道是不是那時候分的。 |
|